close

獎勵小孩的禮物 中國金融史3000年(上):從西周封建經濟到唐朝盛世真相



獎勵小朋友的獎品

中國金融史3000年(上):從西周封建經濟到唐朝盛世真相





中國金融史3000年(上):從西周封建經濟到唐朝盛世真相 評價



網友滿意度:



常常會看到父母在討論究竟該不該獎勵?

我自己覺得獎勵是對孩子的一種鼓勵驅使他們前進甚至超越自己

但我覺得父母一定不能忽略鼓勵,沒有鼓勵只有獎勵會讓孩子只朝著物慾邁進

而忘了真正的努力的目的!

我是這麼想的但也不一定是對的!

我還是會常常爬文看看別人的看法,父母有一輩子做不完的功課

分享一篇我覺得分析不錯的觀點

以下文章擷取自媽媽育兒百科

1.獎勵的目的要明確

事先對孩子講明應該做到哪些條件才可以得到獎勵,使孩子有一個明確的目標。

當然,目標不能定得太高,否則孩子會因難以實現而放棄爭取。

2.不用金錢獎勵孩子

父母不要用金錢來獎勵孩子。因為父母用錢來獎勵孩子,可能會使孩子產生金錢萬能的思想,

而且會產生對金錢的盲目崇拜,是弊大於利的。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的鼓勵和認同是不可或缺的。

但要注意的是,這種獎勵必須是純潔的,著力於精神的,有益於心靈的,而不是沾滿銅臭味的。

3.犯錯就要處罰

如果孩子生氣時把一片玻璃打碎,雖然他可能不是故意的,但是父母也要教育他這是他的過錯。

他雖然沒有料想到自己行為的後果,但他仍要負賠償之責。

父母對孩子懲罰時要實事求是,偏離事實的指責,孩子是不會服氣的,也達不到懲罰的效果。

同時,懲罰要注意場合,當眾指責孩子,會極大損害孩子的自尊心。

4.懲罰要及時

當孩子出現了不良行為時,父母應立即進行懲罰,

使孩子建立不良行為與懲罰之間的條件聯繫,否則懲罰的作用會減弱,而失去了效果。

懲罰前,一定要向孩子解釋一遍懲罰的原因,否則孩子不懂他們為什麼受罰。

5.要教而罰

父母要把要求對孩子講清楚。假如你要求孩子做完家庭作業才准看電視

你就要對他講得清清楚楚,讓他記在心上。



如果你發現孩子不做功課而先看電視,你就罰他幾天之內不准看電視。

你先要定下你的要求,他犯了再懲罰,不可不教而罰。

6.懲罰要言出必行

當孩子犯某一種過錯時要懲罰他,如果父母警告過他,那麼在他犯錯後,就一定要實行懲罰的諾言。

假如不處罰,你以後便難以下達命令,你的懲罰也就失去了作用。

獎勵的策略和原則:

7.少獎為佳

適當時候、適當次數的獎勵,就相當於給發動機加油,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但切不可太濫。

8.獎態度不獎分數

大多數家長是以分數或者名次來設定獎項和決定是否獎勵,其實最好的方法是根據孩子的學習態度進行獎勵。

因為從長遠看,態度和努力的程度比一兩次的分數更重要。

9.一諾千金

如果和孩子有了約定,比如有的家長是定考多少分,有的家長是定考到第幾名,就一定要兌現。

如果孩子達到了約定的要求,就要堅決獎勵,做父母的不兌現自己的承諾,就會嚴重挫傷孩子的學習熱情。

10.獎品適當,價值適中10.獎品適當,價值適中

獎勵的價值不要太高,其價值和獎品要與孩子的年齡、取得的成績等等相適應。

有些家庭由於形成了獎勵並不斷加碼的習慣,常常給孩子價值過高和不適當的獎勵,那樣反而會害了孩子。

比如有的家長因為孩子某次考試滿分,就給孩子買電腦買遊戲機,結果孩子玩物喪志。

看完真的又學了一課了!

因為最近暑假快結束了!孩子們都有順利完成功課,在阿公阿榪家也有乖乖聽話

所以我決定要買小禮物送給我家兩個寶貝

我們家兩個差蠻多的一個孩明年要讀幼稚園

另一個上了國小

每次要買玩具用品就要跑很多地方!

這次我決定在Yahoo購物中心買

其實是因為看到滿額折抵金送的蠻多的,所以很心動

分享一個我覺得CP質不錯的獎勵小孩的禮物 中國金融史3000年(上):從西周封建經濟到唐朝盛世真相

收到實品真的覺得質感不錯,而且我家寶貝都很喜歡

中國金融史3000年(上):從西周封建經濟到唐朝盛世真相 就推薦給大家囉~

送給孩子一個開學禮物讓他們更有動力完成學業~





小鴨 momo購物折價券傳送門

中國金融史3000年(上):從西周封建經濟到唐朝盛世真相



本週熱銷商品:





【韓國Lemon Canvas】小畫家大畫板-韓國彩色鋼鐵板L(夢想外太空)







【韓國Wave】魔力建構波波棒中階款(4款)







商品訊息功能:




  • 品號:3334415






商品訊息描述:

經濟學家才能發掘的歷史真相

從「錢」的角度解讀中國歷史,

看「金融制度」如何影響國力,催發歷代興亡與迭替。

無論是盛世或亂世,都有金錢的力量在背後驅動!

顛覆傳統政治史觀,從「經濟社會」角度,改變你曾經以為熟悉的歷史。

看帝王如何在皇族、官僚、平民間平衡勢力,並支配國家經濟大權?

金融制度如何推動中國歷史,盛世、亂世如何循環?

本書是暢銷書《世界金融史3000年》的姊妹作,從金融與經濟切入,深入解讀中國三千年歷史。除了正史、文學作品,作者還從青銅鼎銘文、各朝代貨幣、竹簡等出土文物,甚至從審判卷宗找出史料,你將發現歷史教科書沒告訴你的真相:

◎貨幣改革是為了快速撈錢!朝廷打仗養兵要錢、皇帝揮霍要錢,為什麼歷代皇帝籌錢的第一選擇就是改革貨幣?

◎該鼓勵商業還是抑制商業?商鞅認為商人很難管理,因此打壓商人地位並課重稅,造成物價上漲六十倍,民怨嚴重;武則天選擇廢除商稅,導致民間創意大爆發,連挑糞都能致富。

◎貿易戰爭其實是政治手段!管仲利用貿易戰爭收拾六國,助齊桓公稱霸;隋煬帝運用國際貿易,分化西域二十一國,使其無力犯亂。

◎漢朝文景之治,是拜呂后所賜!呂后做到了真正的耕者有其田,當時貧富差距僅25:1(2011年台灣96:1);勞動生產力世界第一。

◎曹操的屯田令,是蜀漢敗於曹魏的關鍵因素!曹操蒙受千古罵名,其實他治理有方,分給每個流民100畝土地,北方由大亂變成大治、經濟繁榮;而劉備與諸葛亮卻用兩次貨幣改革,搞垮蜀漢經濟。

◎唐朝貞觀盛世,其實是李世民欺騙史家的謊言!當時黃河水災連年不斷、民戶數僅剩300萬戶,遠低於隋煬帝800萬戶、武則天600多萬戶。

無論是「文景之治」、「開元盛世」的海晏河清,還是「五胡亂華」、「五代十國」的渾濁亂世,都有金錢的力量在背後驅動。

在「皇權--封建官僚--小農」框架下分割社會財富,所謂盛世,不過是以國家政策提出保障,給大部分人一個公平賺錢的機會,而皇權和小農最後無論如何變招,都會被霸氣外露的封建官僚逼入絕境。財富不是罪惡,窮人無法致富才是罪惡,這才是強國富民的終極密碼。

【本書特色】

1、本書是誠品暢銷榜、金石堂強推選書《世界金融史3000年》姊妹作。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副總裁朱民、法國前總理Michel Rocard 連袂推薦

2、史料來源廣泛而全面:作者從正史、文學作品乃至青銅鼎銘文、各朝代貨幣、竹簡等出土文物,甚至從審判卷宗找出史料,帶領讀者發現歷史教科書沒說的真相。

3、寫作條理分明而生動:全書以時間為綱,以朝代、人物、事件為目,以金融實務為核心,用生動詼諧的語言,分析歷朝歷代的盛衰密碼。

4、作者見解獨特而深刻:以獨創的金融角度,剖析金融的演變與政治更迭的關係,有助於理解當代經濟課題。

【名家推薦】

◎南方朔(作家)

◎沈中華(台大財金系教授)

◎劉瑞華(清大經濟系系主任)

目錄

【年表】中國金融史上的第一次

【作者序】從金錢流向看懂中國歷代興衰史

第一章周朝(西元前1046?前256年)

兩個最傑出的貨幣政策

管仲用刀幣收服小國、范蠡鑄錢復國成功

與後世豐富多彩的金融貨幣現象相比,西周的金融表現形式確實非常簡單,但卻最適宜詮釋金融的本質:誠信。到了東周,諸侯各據一方,無論弱國多麼不情願,強國貨幣一定會流進你的地盤,春秋貨幣主要有布幣、刀幣和蟻鼻錢三個體系。

貝殼貨幣無約束力,分配土地求效忠

王德只能安內,卻無法攘外

窮困的王室,靠「專利」向諸侯徵稅

管仲如何幫齊國稱霸?

越王勾踐如何成功復國?

西周小結:國家的金融精神--誠信

第二章秦王朝(西元前221?前207年)

商鞅壓抑商人、呂不韋恢復貿易

國富民窮的產業政策,終不長久

從商鞅開始,秦人就徹底拋棄了「王德」,凡事只要能獲得利益,就算是冒天下之大不韙也要去做。嬴政締造的秦朝,最幸福的是嬴政,其次是他手底下那幫封建官僚:皇帝最光彩、大官有大光彩、小官有小光彩;國人,不光彩。

商鞅變法,目的是強國弱民

呂不韋助攻,為秦滅六國打基礎

秦始皇統一天下,中國成為封建集權國家

秦朝小結:血族時代的衰亡

第三章西漢王朝(漢高祖?漢武帝,西元前202?前87年)

財政、土地、產業政策都有創舉

呂后時期,勞動生產力拚到世界第一

秦人以軍功授田、劉邦以服兵役為代價授田,只有到了呂雉才真正實現了全國範圍的「均田」。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以法律形式明確了土地私有制度,每一個最普通的庶人都獲得了土地,這是無數先賢追求的大同世界夢想--「耕者有其田」。

劉邦分土地給士兵,平定異性王

呂后時期,為強盛的漢帝國打下基礎

文景之治,接收呂后的治國成果

漢武帝征戰匈奴十一年,財政崩壞

第四章西漢王朝(漢昭帝?新莽,西元前87年?西元23年)

皇權弱、百姓窮,唯官商豪強獨大

產業創新、技術創新,才能長保國富民強

呂雉和同姓王的競爭中,雙方都信奉清靜無為的黃老之術,實現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農耕經濟因此創造了巨大財富;另外,開放經濟管制,一批冶煉、商業、運輸、畜牧、漁業等新興行業崛起。此時的漢帝國既有產業創新,更有制度創新,無論國家還是普通民眾,焉能不富?

豪強相爭,但百姓一樣沒有得利

鹽鐵論:霍光、桑弘羊的史上第一次產業大辯論

宣帝動機是好的,卻推出錯誤的貨幣政策

為了削弱官商豪強勢力,王莽推行四次貨幣改革

西漢小結:產業創新、技術創新,才能國富民強

第五章東漢王朝(西元25?220年): 官僚沒權,民間反而爆發創造力

小政府造就富裕經濟

劉秀看到西漢帝國的滅亡原因,故意保持了一個弱勢官僚集團,東漢帝國也始終依靠民間私鑄貨幣。擺脫了封建官僚的羈絆,人們對金錢的渴望再次迸發,社會生產力的發達程度更甚於西漢鼎盛時期,社會財富也再次呈幾何式成長。

劉秀不擾民,社會經濟富過西漢

宗族式「塢堡」,擴大貧富差距

靈帝公開賣官斂財,軍閥變身合法官僚

鎮壓黃巾軍有功,董卓崛起

東漢小結:弱勢官僚,民間才會發達

第六章三國時代(西元220?265年):魏蜀吳的貨幣戰爭

歷史該還曹操一個公道

當時,最強大的軍閥首推北方的袁紹和南方的劉表。袁紹、劉表都不可怕,曹操想要成就「霸王之業」只須「守位以財」。這句話也是當代國際關係中永恆的真諦:想要成為世界霸主,必須有最強勢的經濟!曹操「守位以財」的方法,在歷史上叫做「屯田」。

曹操堅守北方,從大亂到大治

蜀漢兩次貨幣改革,反而搞垮四川經濟

三次貨幣戰爭,孫吳三戰兩敗後退出戰場

三國小結:要強國,必先強經濟

第七章兩晉王朝(西元265?420年)

產業與土地政策都是為了削弱士族勢力

窮了士族,富了小農,卻無力抵抗遊牧民族

分權必然伴隨著封建統治者的衰落,既然封建統治者無法干預經濟,經濟也就獲得了成長空間。只不過,封建集權衰敗的同時,一定會為遊牧民族入侵留出空間,中原大地可能陷入長久的戰亂之中。

皇帝的獨門生意:官職、刑罰都能用錢換

皇權與士族的鬥爭

北方大亂,皇族、士族與一半人口移居江南

桓溫登場,曹操與王莽的接班人

兩晉小結:外族虎視眈眈,漢族從沒真正平安

第八章南朝四國(西元420?589年)

土匪稱帝,士族式微、官商崛起

皇帝、官府、寺廟,一起爭搶民間財平胸手術台南

很遺憾,至高無上的皇權和封建官僚取代了士族高門,西漢年間「皇權-封建官僚-小農」的社會框架終於在南朝定型。於是,我們也看到了一群比士族高門更加寡廉鮮恥、聚斂無度的強盜。

皇帝經營高利貸,變相搶士族的土地

宋文帝以錢搶錢,士族財富瞬間貶值

宋孝武帝用賭博搶官僚的錢,用重稅搶民間的錢

蕭齊故意維持通縮,增加官方貨幣購買力

蕭梁貨幣鑄造技術大躍進:第一次做到雙面壓紋

南朝小結:士族還能保存文化價值,官僚只會搶劫民間財富

第九章大隋王朝(西元581?619年)

中國經濟最強盛的時期

文帝統一貨幣,煬帝靠國際貿易削弱外患

大隋帝國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帝國之一:科舉制締造了相對清明的封建官僚制度;在全境範圍內再次實現了「耕者有其田」;國家的統一也創造了巨大的市場,隋文帝、隋煬帝堅持執行重商政策。除了最後幾年,隋代國家富強、民眾富裕,之前任何一個朝代都不能與之比肩......

隋文帝只用十幾年,天下從大亂轉向大治

隋煬帝重商:鼓勵每一個人賺到應得的錢

三征高麗,再次「損北補南」

隋朝小結:短命王朝卻與盛唐並稱

第十章唐初真相(唐高祖?唐玄宗初年,西元618?715年)

貞觀之治是幻想

武則天拚經濟有成:農業有餘、商業興盛

武則天最大的功績並不在農業,而是振興商業。她的父親本是商人,武則天瞭解商人最怕的一件事--關津。武則天明確提出,關津最大的作用是為官府養了很多懶人,所以,必須禁絕關津稅,沒有了關稅、市稅,黎民百姓開始為自己尋找每一枚銅錢。武周末年,關津本是天下商品流散之地,現在所有關津聚集的商船遮天蔽日,日夜串流不息......

唐太宗是第一個竄改歷史的皇帝

高宗改革貨幣、廢后,對士族搶錢、削權

武則天是漢武帝二?○版,初期施政如出一轍

玄宗撤官,讓民間安心生產、累積財富

第十一章開元之盛(西元716?755年)

禁買土地、存款與匯款,都是第一次

高官炒地皮,平民財富瞬間消失

在封建官僚輪番炒作之下,大唐帝國土地價格開始了一輪螺旋式飆升,即使貧瘠土地的價格也是武后年間沃壤價格的數倍。隨著土地價格飆升,普通人多少年、多少代辛苦積攢的財富,在瞬間化為烏有,眼睜睜看著財富與自己無緣,最後只得或舉家逃亡、淪為奴隸。

張說帶頭炒地皮,官僚綽號「多田翁」、「地癖」......

通貨緊縮,張九齡與李林甫各拿出什麼解方?

玄宗晚年揮霍,靠三個高官幫他斂財

中國第一代的存款與匯兌業務

第十二章晚唐之衰(唐肅宗-唐獻宗,西元756?907年)

收不到的「富人稅」

窮皇帝依然找不到籌錢的方法

肅宗登基的時候,大唐帝國已經丟掉了長安、洛陽以及河北、山東各地的糧倉和府庫,這個曾經輝煌的帝國已經窮到一文不名的地步了。很快,唐肅宗能控制的錢糧告罄,到了「無輕貨則人散矣」 的地步,第五琦、楊炎分別為皇帝想出籌錢的方法......

你不知道的安史之亂

劉晏只做鹽鐵批發,運銷與零售讓給民間做

楊炎推出兩稅法向富人收稅,為什麼收不到?

晚唐的「永貞革新」,治標不治本

唐朝小結:開放自由買賣土地,均田制破滅

索引

序跋

作者序:從金錢流向看懂中國歷代興衰史

毋庸置疑,當代學術圈研究的金融學,其實是根源於西方經濟學。西方經濟學的特徵是「科學化」,西方經濟學者希望透過計量工具檢驗經濟資料之間的因果關係,進而推導出一種放諸四海皆準的「科學理論」。當金融界醉心於那些繁雜的金融工程理論時,不知可曾想過,金融學的「科學化」可能會把世界引入一條歧途。畢竟,最先進的人工智慧都還不能模仿最簡單的人類感情,數學模型又怎麼可能閱盡人世繁華?果然,二○○八年的全球金融海嘯中,華爾街金融巨鱷們把貪心隱藏在貌似繁複的金融模型之中,自己賺到盆滿缽滿,卻把風險搭售給全世界的投資者。

凱因斯經濟學(Keynesian economics)之所以能流行至今,是因為一九二九年的大危機中,美國政府想花錢刺激經濟、全世界的政府都想對經濟運行有發言權;新古典經濟學(Neoclassical economics)等一系列宣導自由主義的經濟學流派,之所以在上世紀末成為主流經濟學,是因為美國政府必須為「新經濟」中的資訊產業,重新打造一個自由競爭的環境,而各國要模仿這種產業,也就必然要創造相同的經濟環境。

說到底,所謂經濟學流派,其觀點一旦落地必定是一國政府信奉的經濟政策,而不是那些字面上的經濟學論文。是美國政客在《美國經濟評論》(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中為自己尋找論據,而不是《美國經濟評論》可以左右經濟政策。

很遺憾,西方文明引領世界至今不足到三百年時間,他們的祖先沒有機會反復驗證這些經濟理論。但煌煌華夏數千年往事,有過輝煌的「文景之治」、「開元盛世」,也有過「五胡亂華」、「五代十國」的紛紛亂世,塵封的故紙堆早就把「凱因斯主義」、「貨幣主義」詮釋得淋漓盡致。在這些不可重複的社會試驗中,古人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金融學文庫,也詮釋了所有經濟學流派的政策建議:《史記》 看懂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 ,《鹽鐵論》 通篇都在?喊「除穢鋤豪,然後百姓均平」 ,《錢神論》 則戲謔貨幣為「親之如兄,字曰『孔方』。」......

無論多麼複雜的金融學理論,都應該能以先賢這種平實的語言說明,畢竟金融傳達的是普通人的一顰一笑。出於這種考慮,我們在二○○七年開始試圖將這種想法付諸於實踐,試圖從歷史的視角追尋金融的本質,並形成了《世界金融史3000年》、《中國金融史3000年》兩部書稿。

書稿從最初構思至今,已逾七年有餘,期間我雖然經歷數次工作變動,即使最忙的時候也不曾中斷書稿寫作。然則人事牽纏,直至今日本書上冊方與讀者見面。期間,我和楊棟博士 都經歷了無數不眠之夜,討論時間也集中於午夜的電話,搜集史料、考證史實、凝練語言,其中苦寒不足為外人道也。儘管書稿寫作經常要熬到午夜兩三點,周公、漢文帝、曹操、晉武帝、唐玄宗......一干歷史人物卻都先後走入過我的夢境,得緣神交古人也算是我最大的收穫之一吧。

內文試閱

第一章 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

兩個最傑出的貨幣政策

管仲用刀幣收服小國、范蠡鑄錢復國成功

與後世豐富多彩的金融貨幣現象相比,西周的金融表現形式確實非常簡單,但卻最適宜詮釋金融的本質:誠信。到了東周,諸侯各據一方,無論弱國多麼不情願,強國貨幣一定會流進你的地盤,春秋貨幣主要有布幣、刀幣等體系。

貝殼貨幣無約束力,王室分配土地求諸侯效忠

沒有任何制約力的西周,「王德」是封建統治者最後的底線,這種「王德」對天命的畏懼延續了周王朝近千年的生命,此後,無論春秋五霸如何強盛,都只能挾天子以令諸侯,再強的諸侯都必須獲得王室認可。

在歷史的長鏡頭中,金錢永遠可以代表利益,所謂「民心」不過是給大部分人一個公平賺錢的機會,這才是社會最大的道德;在絢麗多姿的歷史長卷中,金錢又永遠不可能成為主角,它只是財富的符號,對與錯,只在用錢的人。

好了,從西周說起吧。

西周是一個混沌世界,不要說金銀,就是青銅產量也不大。沒有金銀的世界,什麼才是錢呢?

《詩經》 有云:「既見君子,錫我百朋」(錫通賜),其中的「朋」指貝殼,與很多國家和民族一樣。貝殼是中國的第一代貨幣,後來,用青銅鑄成的貝殼也被用作貨幣。對統治者來說,貝殼遠遠擔負不起駕馭天下的責任,那麼,西周的王朝要以什麼方式統治國家呢?

大部分人對西周的瞭解來自《封神榜》 ,也就是武王伐紂。實際上,周武王姬發統治的時間很短(既克商,兩年,王崩) ,姬發根本來不及建立統治國家的組織架構。姬發死後,其弟姬旦,也就是周公即位(篡位)。這位孔子常常夢裡神交的先賢,才是西周制度真正的奠基者,從周公開始,解決了如何統治天下的問題。

姬旦選擇了當時最有效、最簡單的統治方式--封建:為確保對國家的統治,姬旦共封七十一國,其中,姬姓五十三國,封國在地方替代周王管理屬國。

封建、封建,封而建之。周王給下屬或者子弟封地,讓這些人永遠效忠王室。在沒錢的時代,這也是一種交易,我們姑且將之稱為「恩惠換忠誠」。

封建制度下,無數實力相近的封臣,任何一個都沒有動力背叛周王,更無法對抗整個部族。這種情形頗類似於經濟學中的完全競爭(Perfect Competition)假設:無數同質的生產者(邦國太小,而且很多)、在一個資訊充足的市場(封建君主都是親戚,知根知柢)上出售同一種產品(提供簡單的軍事和經濟支援),於是,價格可以在一段短暫時間內達到均衡(穩定的統治)。

這種恩惠能換來對君王的忠誠嗎?答案是不能。

用現代經濟學的觀點解釋,王室對封臣的恩惠存在「邊際效用遞減法則」(The 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王室封賞愈多,封臣對忠於王室就愈來愈不感興趣。

恩惠換不到忠誠,王德可以嗎?

西周王室真正控制封臣的是周公締造的精神統治,即「王德」--這才是整個西周封建統治的根基。武王伐紂,在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自己的「王德」和商紂「無德」。一有一無,才使得「牧野之戰」殷商軍隊倒戈相向。

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人不會被統治,一個沒有統治者的世界才真的可怕。重要的是,做為統治者的「王」,有著什麼樣的「德」。

西周初年出土的青銅器銘文中,清楚地告訴了我們周武王、周公信奉的「王德」:敬天、保民。

在這裡,「王」只是一個普通的凡人,「王」之上還有「天」,所有凡人都必須敬畏。天命面前,統治者必須修明德行,如果失德,即使已有天命,亦會被上天所拋棄。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此前、此中、此後,無論多麼輝煌的文化、多麼驍勇的鐵騎,一旦統治者失德者,帝國最終都將淪喪。

王之貴,貴在有尊嚴、責任、勇氣和自律,歷代周王農耕稼穡必須親力親為;戰場上一馬當先的也不是命運悲慘的奴隸,而是頭頂桂冠的「王」,數代周王都在與異族犬戎的征戰中喋血沙場。

王者必須去競爭,不爭何以為王?

競爭又必須有風度,寧可承擔養虎為患的後果,也不能失去品行。與後世「斬草要除根」的理念不一致,周武王滅商之後,桀紂的兒子武庚,被封在商朝國都朝歌為王,國號「邶」。武王滅商與後來的秦滅六國,是兩種截然不同的邏輯:秦滅六國,殺盡王子王孫;牧野之戰,紂王眼見兵敗,身著白玉衣,走向了鹿臺 自焚。事實上,殷商軍事、經濟實力還都存在,紂王自盡,只是以一種體面的方式承認了自己的失敗。

「王德」至上,再強的諸侯都必須獲得王室認可

封建王朝每個皇帝都可以自標有「王德」,但是,我堅信只有西周統治者才真正相信天命悠悠!因為,在那個剛剛逃離蒙昧的年代,所有人都堅信自己的命運被上天掌握,王朝的命運同樣如此。

權力沒有任何制約力的西周,「王德」是封建統治者最後的底線,這種「王德」對天命的畏懼延續了周王朝近千年的生命,此後,無論春秋五霸如何強盛,都只能挾天子以令諸侯,再強的諸侯都必須獲得王室認可。這一點,頗類似於西歐或者日本王位千年一系,絕不能是「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強盜邏輯。

很遺憾,「王德」對人的約束不能用經濟學理論解釋,這一點頗類似於今天的「行為經濟學」(Behavioral Economics)--明明知道捐贈對自己不利,還是有人心繫天下。「王德」為一個社會提供了最基本的生存保證,如果每一個人都從心底信服「王德」,就不會有人想打破這個規則,每一個人的生存也就有了最後底線。

凡是試圖打破這個底線的舉動,都是全社會不允許的。

周公之後,西周終於到達「成康之治」的巔峰,四十餘年沒有案件可審理,人們生活在一片和睦之中(民和睦,頌聲興......刑錯四十餘年不用) 。

《詩經.周頌.清廟之什.執競》中也提到:「丕顯成康,上帝是皇;自彼成康,奄有四方。」

【摘文2】

王德只能安內,卻無法攘外

在異族入侵壓力威逼下,西周王室被迫培育了強勢諸侯,一旦諸侯之間力量失去平衡,「王德」便失去了自身的魅力。西周王室失去了財富、失去了王德,也很快會失去江山。

西周王朝滅亡之後的兩千多年裡,人們不斷思索:誠如孔子所言,西周是一個政治清明、道德高尚、制度合理的王朝,這個朝代甚至連錢都沒有,為何這樣的王朝也會在歷史長河中湮滅?

答案是外敵。

如果沒有外敵,那麼西周王室很有可能成為千年一系的中華帝王,中華民族的歷史可能完全改寫。遺憾的是,歷史不容假設,周王朝的西部有一個強大的異族--犬戎,這個民族的存在使得西周依靠「王德」維持統治的願望注定要落空。

西周與犬戎的邊界在今日「常武─彬縣」一線,距離西周王畿鎬京 只有一百二十公里,而西周王室軍事主力東八師(成周八師)卻駐紮在東都雒邑 ,用來防止商人反叛。更可怕的是,犬戎一次能派出至少數百輛戰車與周人作戰,文明水準、經濟實力與西周根本不相上下。

瞭解西周滅亡的原因絕非易事,因為西周大部分原始史料來自於出土青銅器的銘文,青銅器的作用是用來祭祀祖先,讓古人在祭祀的時候刻上自己的糗事,可能性很小。至於《史記》甚至更晚的一些二手資料,只要稍加分析就知道太不可靠。

《史記》首先將西周滅亡歸咎於周厲王。在《史記》的描述中,周厲王是一個貪婪的人,他驕奢淫逸,還不准別人說他壞話。人們在路上都不敢說話,只能互相對視以表達自己對周厲王的不滿(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防民之口,勝於防川) 。

真的是這樣嗎?

為了強化邊防,壞了穩固的封建基礎

成康之治後,依次有昭、穆、共、懿、孝、夷、厲七代周王,西周衰敗從昭王開始。成康之治,周朝還對犬戎處於攻勢,但到周昭王就完全不同了,周昭王本人死於征伐犬戎的路途上,王畿鎬京的主力軍隊西六師也喪失殆盡;周穆王時期,犬戎已經從被動防守轉為主動進攻。

一旦西周對犬戎從攻勢改為守勢,王室也就難以維持在諸侯中的權威。

為防止犬戎西犯,周穆王開始不斷違背原則,加強對西部諸侯的封賞。「恩惠換忠誠」本來就沒有固定標準,賜予西部諸侯的土地又只能從王室渭河流域土地分割,賞賜的土地愈多,後續賞賜的可能性就愈小、王室自身經濟基礎也就愈差。從青銅銘文來看,周穆王取悅西部諸侯的行為已經超乎西周初年:冊封之禮,祭祀所用牛羊大約是西周初年的十至十五倍;西部諸侯的王妃也遠遠超出禮制上應有的數量。

我們同樣無法透過青銅銘文評估,王室這種行為造成了多少惡果,不過我們可以進行一些比較。周公或成康時代,王室的賞賜都是成片的土地,這時賞賜被稱為「土」;到了周穆王時期,青銅銘文中只記載王室賞賜小片土地,被稱為「田」。現存出土文物中有一件「大克鼎」,大克鼎記載了厲王前期 的一次賞賜,賞賜給諸侯七塊「田」 ,而且都在邊緣地帶。

實際情況可能是,周穆王時代王室實力早就一蹶不振,王室已經拿不出像樣的封土了,周穆王只能提高對西部諸侯的特殊禮遇。在重禮的西周,這既是對其他封臣不公平,也是自己敗壞王德。

於是《詩經.小雅》記錄下另一個惡果:既然王室帶頭打破規矩,其他人還有什麼不能做呢?君臣無義(亂之又生,君子信讒)、父子不親(天之生我,我辰安在)、夫妻無情(將安將樂,棄予如遺)、兄弟無序(終鮮兄弟,維予與女)、朋友無信(朋友已偈,不婿以黏)......

父子、夫妻、兄弟、朋友,都是人生最應該珍視的情誼,一個人如果連自己的兄弟、朋友,甚至父母、夫妻都不放在眼裡,這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如果每個人都如此,這又是一個什麼樣的社會。

如果一個社會,人們只相信金錢,如何指望君王、諸侯甚至普通人能「明德」、能「保民」?

在異族入侵壓力威逼下,西周王室被迫培育了強勢諸侯,一旦諸侯之間力量失去平衡,「王德」便失去了自身的魅力。

西周王室失去了財富、失去了王德,也很快會失去江山。

【摘文3】

窮困的王室,靠「專利」向諸侯徵稅

周厲王推行「專利」,就是任用榮夷公從封王手裡收繳山川林澤,或者占用山川林澤的封王必須定期向王室納稅。「專利」不過是周厲王為挽救日益衰亡的王室,而在諸侯的碗中分一杯羹,如果王室真的建立了一個強有力的王權,最後被趕出京畿的就不是周厲王了。

司馬遷大罵周厲王,原因在於周厲王推行了「專利」制度。其實,西周銘文與後世典籍始終都沒說清楚,究竟周厲王的「專利」是個什麼東西,只是說他「專山林川澤之利」。周厲王很可能把諸侯的「山林川澤」收歸國有(自己所有),凡是在山上砍柴的、打獵的都要向王室繳納稅收。看起來,周厲王斂財是確定無疑的,所以,司馬遷認為此人是一個暴君。

其實,不是周厲王貪婪,實在是王室太窮了。

周厲王前期,封臣勢力已經超越了王室,多次有封臣擊潰犬戎的紀錄,而王室軍事主力成周八師卻在戰場上屢屢潰敗。現存西周文物中著名的「多友鼎」,反復提到一位叫「武公」的諸侯力挽狂瀾,派出自己的戰車解救被圍困的王師。

周厲王的命令只能下達給武公,武公再指揮部將作戰;勝利後,周厲王的賞賜也只能給武公。也就是說,周厲王自己不可能指揮軍隊擊潰犬戎。

「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

所以,周厲王要推行專利。在大罵周厲王之前,讓我們先看看專利究竟盤剝 了誰、究竟是誰在山林川澤裡砍柴、打獵。

按《禮記.王制》 記載,西周山川林澤本來是公共土地,任何人都可以在其中砍柴、打獵;後來,隨著封王勢力增強,他們封死了普通人進山的道路,把山川林澤視為自己的禁臠。所謂周厲王推行「專利」,就是任用榮夷公從封王手裡收繳山川林澤,或者占用山川林澤的封王必須定期向王室納稅。「專利」不過是周厲王為挽救日益衰亡的王室,而在諸侯的碗中分一杯羹,如果王室真的建立了一個強有力的王權,最後被趕出京畿的就不是周厲王了。

「妖女禍國」可能是史學家的障眼法?

司馬遷提到的第二個西周亡國之君是周幽王,附帶給周幽王編排了一個「烽火戲諸侯」的罪名。

《史記》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周幽王經常無故點燃烽火,諸侯聞訊而來的時候,卻沒有發現王朝面臨軍事威脅;原來,周幽王有一個妃子叫作褒姒,每當褒姒見到城下疲於奔命的諸侯,就會笑得很開心;後來,犬戎真的對周朝發動進攻,周幽王點燃烽火的時候,再也沒有諸侯趕來勤王 。

現在,我們分析一下「烽火戲諸侯」故事(大概由於破綻太多,以致正史將此故事列為傳說)。

《史記》之前《國語》 和《呂氏春秋》 對褒姒的故事都有記載,最初的原型則是《詩經》裡的幾句無關緊要的詩詞。

《國語》的版本最不可信:褒姒是邪神轉世,與紂王的妲己一樣,她來到世間就是為了懲罰西周王朝失德,她在人間的幫手叫做「虢石父」,兩人狼狽為奸敗壞西周政務。至於《呂氏春秋》情節與《國語》類似,只是故事更為簡單,而且提到一句:周幽王為了取悅褒姒,經常親自為她擊鼓(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數擊鼓)。

太史公司馬遷很厲害,硬是把《呂氏春秋》裡的「擊鼓」改為「烽火」。

這樣做,不是太史公粗心,而是古代史學家們必須為西周找到一個滅亡的理由。否則,西周又怎麼可能成為頂禮膜拜的典範?

只有展示出「妖女禍國」這樣一個古老的傳說,西周王朝在歷史上的聲望與其恥辱的結局才能調和,史學家才能繼續把西周供奉在神壇之上。周幽王不是滅亡西周的終極殺手,一個綿延數百年的王朝,不會因為某一個人振興,更不可能因為某一個人衰敗。指責「妖女禍國」,不過是歷代史家標榜自己學說的一種障眼法。

《竹書紀年》 、《國語》和西周末年青銅銘文確實提到很多女人,一群漂亮的女人,她們或依附權貴、或圍繞在諸侯周圍,也許其中有一個人就叫褒姒。對世界來說,年輕漂亮的女人也是一種稀有資源,如果這種稀有資源圍繞在封建統治者的周圍,那麼,對國家就絕非好事。她們叫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些漂亮女人以年輕美貌為資本躋身統治階層,而身居高位者從她們那裡獲得了愉悅。

這種愉悅造成怎樣的後果?

放棄了祖先、放棄了「王德」、甚至放棄了天下,一旦這種風氣成為時尚,亂世之相必生(亂匪降自天,生自婦人) 。



商品訊息簡述:































中國金融史3000年(上):從西周封建經濟到唐朝盛世真相





arrow
arrow

    illcuwuze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